《獻給焦慮孩子的考前定心包》
【對象:考生&考生家長】
這一兩週,接連好幾個孩子來問我「考前焦躁不安、嚴重到定不下心來唸書,該怎麼辦?」
-----
你正陪著孩子做考前的最後衝刺嗎?身為家長,遇到孩子考前(小從期末考,大至學測指考)極度焦慮時,你知道該怎麼陪伴嗎?
一、首先,你一定要知道孩子讀不下去的時候,內在細膩的認知歷程是怎麼運作的。綜觀孩子們焦慮時內心的小劇場台詞,我手邊有許多種經典劇本,有一種典型是長這樣的:
「我該先念英文還是數學我想先讀英文但是數學也好多沒有算還是乾脆放棄好了可是放棄的話我就完了肯定要補考而且補考還有可能根本過不了我怎麼跟我爸媽跟列祖列宗交代(拿起數學課本並翻開)不過如果先算數學萬一英文來不及在考試前再複習過一遍導致我本來該穩穩拿到的分數沒拿到那豈不是更慘所以我好像應該先讀英文(再拿起英文課本並翻開複習了一個單字後望向數學課本)可是這樣我的數學還好多沒有算一定算不完然後肯定要補考…..」(以下省略無限迴圈幾千字)
#沒斷句是為了模擬焦慮時腦海裡高速的自動化思考反應歷程
#別問我為什麼會這麼熟悉這故事要說很久
二、跟孩子對話:「你唸不下去的時候,腦海裡閃過哪些念頭(或畫面)呢?」目的就是帶孩子去看見屬於他自己焦慮時的內心小劇場劇本長什麼樣子。如此一來,可以透過對話,將虛無縹渺、模糊的「感覺」給「具體化」,我們跟孩子才能一起找到著力點,而非一起陷溺在無力無助感。
#切記不要在此時急著辯解什麼爸媽跟列祖列宗沒有要你交代啊之類的
#父母的期待不用透過言語每一個失望的神情每一聲嘆息孩子都點滴在心頭而且如此深刻
三、Focus on what you can do now instead of what you can't do.
從孩子們焦慮時的內心小劇場可以看得出來:考前的高焦慮,最常見的兩個擔憂,一是「進度唸不完」,二是「不斷想到考不好怎麼辦?」因此而情緒變得焦躁不安、無法專注,也就不意外了。
此時,父母除了「言行一致、不斷反覆表達我們對任何可能結果的接納」外,跟孩子一起討論「在看似什麼都不能做/很多都還沒讀完的內容裡,有什麼是相對較能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開始從中挑出一些來做,會讓考生的心裡稍稍增加些踏實感。也能拾回一些控制感。人是非常需要靠「控制感」過活的生物,多些自控就能少些失控,少些失控就能少些焦慮。
四、面對優勢考科與劣勢考科,擬定不同攻略。尤其是在剩餘時間極度窘迫、嚴重不夠用的時候。(例如:期末考前3天,或是學測前10幾天。)
很多孩子在面對學習時,習慣用同一套攻略面對所有科目,卻忽略了因應自己的學習特性與心理素質做客製化的調整。
舉例來說:如果「國文」總能穩定地拿70-80分,但「數學」卻怎麼考都只有40-50分,在考前時間不夠用的時候,面對國文科可以「繼續緊盯那些我還不會的題目並把它補足」,你的焦慮度大多不會因為國文科而增加太多,而且可以繼續維持高效能。
#我們的焦慮向來就鮮少是來自那些我們擅長且掌握度高的科目
但是面對「數學科」,如果用同樣策略,光想到那些堆積如山、怎麼都搞不懂的題目時,連我都想得快恐慌發作、很想let it go了,要如何能夠定下心來練習題目?
所以,這時候可以逆向思考:在這次的考試範圍裡,有哪些是重要且我有機會拿到分數的?期許自己只要把那些題型算熟,確實拿到該拿的分數就好。這是一個「保底」的概念!
五、順著上述第五點的例子,實際考試拿到考卷時,「國文科」可以針對不會的題目做記號;但「數學科」則改成將自己確實可以掌握的題目做記號,列為最優先答題,務求讓分數穩穩入袋。其餘的,每多拿一分都是多賺的!
以免自己看到整張考卷滿滿都是「不會」的記號,引發更高的焦慮、沒辦法作答,導致連原先的基本分都拿不到。
------
【Bonus:進考場的那一刻,請對自己連說三次「我看過的都會出,出的都是我看過的」,不要笑!這句話陪我度過每一次關鍵大考,會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安定效果哟!】
------
延伸閱讀》》》與「學習挫敗感」共處的日子,比你想像的更孤單 https://goo.gl/Az1wyt